❤ 燕窩的由來
明代李時珍撰本草綱目,引陳懋仁撰泉南雜記,對燕窩的敘述:「閩之遠海近番處,有燕名金絲者。
首尾似燕而甚小,毛如金絲。臨卵育子時群飛進汐砂泥有石處,啄蠶螺食。有詢海商,聞之土番云,
蠶螺背上肉有兩肋如楓蠶絲,堅潔而白,食之可補虛損,已勞痢。故此燕食之,肉化而肋不化,
並律液嘔出,結為小窩附石上。久之,與小雛鼓翼而飛,海人依時拾之,故曰燕窩。」。
根據【本草綱目】記載,燕窩入肺生氣、入腎滋水,入胃補脾,補而不燥。
燕窩的功能包括養陰潤燥、益氣補中、補肺治虛損,止咳痰喘等。
在西方,燕窩則被稱為「edible bird´s nest」,意思就是「可吃的鳥巢」。
一般我們所見的燕子多居北半球,屬Hirundinidae類,常見於中國、印度、歐洲及北美洲,是最廣為人們所熟悉的一種燕子。
其窩皆以樹枝、細草、泥土所造,故此類燕窩皆無食用及營養價值﹐也並非「本草綱目」所記載的燕窩。
古時所載之燕窩為金絲燕(Collocalia,俗稱 Swiftlet or Walet in Indonesia),屬雨燕科。
金絲燕比我們常見的燕子體型較小些,背部羽毛成灰褐色,帶有金色光澤,翅膀尖而長,
四個腳趾都朝前生長。此燕的喉部有很發達的黏液腺,所分泌的唾液可在空氣中凝成固體,是牠們築巢的主要材料。
金絲燕每年三、四月產卵,一次只產二顆蛋,產卵前它們每天飛翔於海面和高空,攝食海中小魚、
海藻或田野間的昆蟲等小生物後,在消化完食物後,它們飛到海拔較高的峭壁裂縫、洞穴深處,
以唾液分泌物築成窩巢,大約要20多天才能築成。築成的窩巢,主要是為了孵蛋用,燕子並不居住在其中,
對於金絲燕築成的巢,採燕的人並不會作殺雞取卵的事,他們會耐性等待金絲燕生兒育女,
乳燕離巢,成燕即廢棄此巢不再使用,便可進行燕窩採摘,燕窩的採摘期,一般是三個月,平均每期僅可採得8-15公斤的燕窩。
如果運氣好的話,可能會有20公斤,甚至50公斤的燕窩。
燕窩的歷史從唐代開始?
有人認為食用燕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唐代。燕窩被認為是被航海水手從南洋一帶帶回的珍貴禮品,
並當作御膳供物供奉給皇上。在那個年代,食用燕窩是皇帝與皇族的特權,官燕就來源於此。
有史料記載,早在唐朝,中國就已用瓷器與北婆羅洲大尼亞岩洞所產的燕窩進行物物交換了。
其證據在於,在北婆羅洲(現稱加里曼丹)西北部一個產燕窩的山洞附近,
曾發現唐代(西元618至907年)的瓷器。有學者因此認為,這可能是將燕窩運往大唐帝國的證物。
但是,唐宋時代中國與南洋和印度洋各國海上航行和貿易已相當發達,產燕窩的山洞附近發現有唐代瓷器,
只能說明會有使用唐代瓷器的人到過此地,尚不足以說明燕窩採集後運往大唐帝國。
如果能發現當時的文字記載,那才是最有說服力的,最可信的。燕窩輸入中國,
有記載可查的,是在17世紀後期(即清朝年間),每年有12萬5千磅從爪哇的巴達維亞(現稱雅加達)運往中國的記錄。
元代中關於燕窩的歷史記載
元代賈銘(公元1279年-1368年)的《飲食須知》一書中,有燕窩的記載。不過那時所指的燕窩應該不是真正意義的燕窩,
很可能是中國內陸的草燕窩或毛燕窩,而真正意義有營養價值的燕窩是東南亞金絲燕所築,
而那時由於沒有與南洋大規模海外貿易,因此不大可能大量傳入中國。
誰最先吃燕窩的中國人?
也有學者認為,食用燕窩已有500多年的發展歷史,而明代下西洋的鄭和是中國食用燕窩的第一人。
據史書記載,早在鄭和下西洋時,遠洋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,停泊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處,
食物緊缺。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藏在懸崖峭壁上的燕窩。於是鄭和就命令部屬採摘,洗淨後用清水燉煮,
用以充飢。數日後,船員個個臉色紅潤,中氣頗足。回國時,鄭和帶了一些燕窩獻給明成祖朱棣。
從此,燕窩成了中國人割捨不掉的珍饈補品,鄭和也成為中國史料記載中最早食用燕窩的人。
有文字記載可查證,燕窩輸入中國大約在17世紀後期。據悉,那時候,每年約有12.5萬磅約400只燕窩
從爪哇的巴達維亞(現稱雅加達)運往中國。這與鄭和七下西洋的時間和經過的國家是吻合的。
不少史學家也認定是鄭和將燕窩及東南亞烹食燕窩的方法帶入中原。
誰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人—— 沙多羅諾
燕窩最初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?又是誰最早開始食用燕窩的呢?
據《百事通》一書記載:在古時候,中爪哇(印度尼西亞)有個叫沙多羅諾的人,成天異想天開。
有一天,他看到許多燕子紛紛飛到海邊高山的岩洞裡去,心想洞裡究竟有什麼東西吸引燕子爭相飛入呢?
於是,他懷著好奇心費了好大勁爬上山崖,鑽進洞一看,裡面除了掛滿了燕窩外別無其它。
他敲下一個燕窩看看,細膩滑潤,十分可愛,便帶了一些回家。起初只是覺得好玩,
後來又冒出了試吃的念頭,於是,煮了幾個燕窩嚐嚐,竟覺得味道不錯。消息傳開後,
當地人都去岩洞裡敲燕窩。經過長期食用,大家普遍感覺身健氣舒,精力旺盛,這才明白,
那些燕窩原來是個寶。此後,燕窩作為補品便這樣流傳了下來。
唐代武則天與假燕窩的傳說故事
大家對著名的洛陽水席都有所耳聞吧。但是,您知道“洛陽水席”的頭道菜是什麼嗎?這道菜被稱為“洛陽燕菜”,又稱“假燕菜”,
因為它是以他物假充燕窩而製成的。這道菜的得名與女皇武則天有關。
據傳,1300多年以前,武則天稱帝時,華夏很少戰爭,加之她嫻熟政治,治國有方,天下太平,常有麥生三頭,谷長雙穗之說。
一年秋天,洛陽東關菜地長出一顆特大蘿蔔,大約三尺,上青下白,農民視為奇物,把它進貢宮廷。女皇見了,聖心大悅,
傳旨廚師做菜。廚師深知,用蘿蔔做不出什麼好菜,懾於女皇威嚴,只得從命。
廚師們苦思一番,使出百般技藝,對蘿蔔進行了多道精細加工,切成均勻細絲,
並配以山珍海味,製成羹湯。女皇一吃,鮮美可口,味道獨特,大有燕窩風味,遂賜名“假燕窩”。
從此,王公大臣、皇親國戚設宴均用蘿蔔為料,“假燕窩”登上了大雅之堂。
從(假燕菜)的故事中,我們至少可以明確一點:在武則天時代,假燕菜能如此廣泛流行,說明真燕窩在當時是很名貴的,
也說明真燕窩在當時已經成為御膳房中的常用之品了。
《紅樓夢》中為何處處不離燕窩
中國的古典名著《紅樓夢》中,描寫賈府吃燕窩的情節可謂是連篇累牘。
第十回寫秦可卿患病,尤氏對璜大奶奶說“我才瞧著她吃了半盞燕窩湯。”
第四十五回,寶釵對黛玉道:“昨兒我看你那藥方上人參、肉桂覺得太多,雖然益氣補神,也不宜太熱。
依我說,先以平肝健胃為要,……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一兩,冰糖五錢,用銀桃子熬出粥來,若吃慣了,比藥還強,最是滋陰補氣的。”
第五十回,寶玉詢問黛玉晚上咳嗽好些沒有,是不是吃了寶釵送的燕窩。
第八十九回又寫襲人因寶玉悼念晴雯未吃晚飯,又一夜未睡,要廚房做燕窩粥給寶玉吃。如此等等,不勝枚舉。
乾隆皇帝與燕窩的故事
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長的皇帝之一,也是有史以來年壽最高的帝王。
他少年得志,青年登極;他開疆拓地,六下江南;他的盛世功績為後世讚譽;然而史冊中記載的更有那說不盡的逸事奇聞。
自古帝王多短命,唯獨清朝乾隆皇帝活到八十九歲高齡,成為我國古代帝王中長壽之首,被稱為"古稀天子"。
乾隆為何能如此長壽?乾隆有何養生術?根據清朝皇宮的老檔案記載:
乾隆幾次下江南,每日清晨,御膳之前,必空腹吃冰糖燕窩粥,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養生需要,而不是別的。
慈禧太后與燕窩的故事
慈禧太后,(葉赫那拉氏,滿洲鑲藍旗人)。咸豐二年,以秀女被選入宮,封懿貴人。
因得咸豐皇帝寵幸,被進封為懿嬪。咸豐六年,二十二歲的那拉氏生子載淳,母以子貴,由懿嬪升為懿妃,第二年又升為懿貴妃。
1861年,咸豐帝病死熱河,載淳繼承皇位,尊生母那拉氏為“聖母皇太后”。
“辛酉政變”後,兩宮太后破除祖制,實行垂簾聽政,實際上是慈禧太后控制了國家大權,
開始了她對清朝長達48年的統治,作為同治、光緒兩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,她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
重大的影響。史料記載:光緒十年十月七日慈禧早膳為例,一桌30多樣的菜中,用燕窩的就有7樣。
宋美齡與燕窩的故事
高壽達106歲的宋美齡女士。每天都會吃一小碗冰糖燕窩。這裡有一則記錄:1990年9月21日,一架“華航”專機在台北松山機場待發,
這架飛機是送宋美齡赴美的“總統”座機。當時台北的《時代周刊》關於這一消息的專題報導是這樣寫的:帶著90餘箱托運行李,
宋美齡女士揮別台北,直飛美國紐約。這一幕發生於9月21日(中秋節前夕)上午10時18分,台北松山軍用機場的揮別場景,
恐怕是這位九十一歲高齡的蔣家女主人一個歷史性鏡頭。蔣夫人究竟帶走了什麼? 留下了什麼?據華航人員透露,
老夫人這次共有九十餘件行李,大部分行李箱內裝著夫人自用的“衣料”、“旗袍”、“日用器物”及“盥洗雜物”等,其中,還有一箱燕窩和月餅。
民國政要名流與燕窩的故事
民國四大家族——孔家的大女兒孔令儀,雖然不弄權惹事,但穿戴講究、生活奢華,完全是一副貴族大小姐的派頭。
她跟父親孔祥熙一樣,每天早上起來要喝燕窩湯,並備有各式高級點心,其中有很多是專門用飛機從香港運來的洋貨。
宋靄齡則每天早起要喝一碗珍珠粉燕窩湯。
早期許多富貴人家,喜食魚翅、鮑魚,這兩樣名貴的海味,要在平時,蔣經國家裡都吃不到。一方面是太貴,另一方面七海寓所
沒有時間也沒有人會做這些費時費工的菜式。直到蔣經國夫婦老年時期,為了補元氣增津液,兩老每天早上必服小半碗水煮燕窩。
七海寓所的燕窩,小部分是親友饋贈,多半是孝勇自己花錢買的。通常是在用早餐時,把燕窩當甜點食用。